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原创 -> 直通一线
中宁县石空村:“四老焕新”赋动能 文明实践兴乡村
2025-08-25 17:28:08   
2025-08-25 17:28:08    来源:宁夏新闻网

  近年来,中宁县石空村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、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为目标,创新推出“四老焕新”赋能机制,实现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。

  老资源焕新场——让闲置变“宝地”

  石空村以“盘活老建筑、承载新功能”为核心,将承载集体记忆的闲置空间改造为服务群众的多元文明实践阵地,实现“一处场地、多重价值”。对闲置的老戏台、供销社、废弃校舍进行改造,增设专业音响和放映设备,打造集红歌传唱、电影展播、社火表演、节庆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阵地。年均举办乡村大喇叭、科普大篷车等各类活动10余场,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。保留老供销社内“大海航行靠舵手”等时代标语,陈列粮票、剪纸、枸杞根雕等老物件,与农耕文化馆联动展示,打造“看得见历史、记得住乡愁”的沉浸式文化课堂。今年已开展研学主题活动4场,成为村民和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、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窗口,让阵地更具乡土温度。废弃小学变文化综合体。将石空小学旧址创新改造为融合老磨坊、农耕文化馆、研学基地的综合性文化实践区。老磨坊既满足村民日常需求(2024年累计磨面2.4万斤),又能发挥应急保障作用;研学基地整合非遗、农耕、红色资源,开展沉浸式教育活动,真正让“沉睡资源”变身“活力载体”。

  老传统焕新韵——让文化变“动力”

  以非遗传承、传统节庆为载体,赋予老技艺、老节日现代服务属性,激活非遗文化与传统节庆活力,实现“文化传承+民生改善”双提升。以蒿子面非遗工坊为核心,通过本村传承人白梅的“技艺传帮带”模式,今年开展专项技能培训4场,成功培养10余名妇女手艺人,构建起可持续的非遗传承链条。将元宵、端午等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相结合,创新打造“传统节日+”模式,元宵节“石空灯会花灯展”带动消费1万余元,端午节“粽艺大赛+主题摄影”等融合活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,村民自发传播内容平均获赞5000+。这种“习俗传承+新媒体传播+特产销售”的三维模式,使传统节庆成为新的“增收契机”。深度激活红色文化资源,在红色广场、老供销社等阵地开展红色主题活动6次,通过老物件展览、渡口历史讲述、红色歌曲传唱等体验项目,以“实物+故事+音乐”的多种形式唤醒集体记忆,2024年完成活动接待7场次、400余人次,让村民们在回望往昔中感悟时代巨变的同时,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。

  老乡亲焕新力——让群众变“主角”

  以基层治理创新为抓手,推动村民从“被动接受者”转变为“主动创造者”,实现“文明实践+基层治理”双促进。以“红色灯火”志愿服务队为枢纽,下设移风易俗宣讲、矛盾纠纷化解、非遗传承等3个小组,吸纳无职党员、退役军人、村医等志愿者371名。依托全村30个网格,每月开展环境整治行动,让志愿服务多层次、高频率、常态化。2025年,已帮助群众纾困解难20余件,化解矛盾纠纷12起,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次,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。通过完善村规民约、建立积分制、“五星五花”评选等方式,将志愿服务、技能培训、节庆参与、红白事简办、书屋借阅量等纳入积分管理,对婚丧嫁娶等划定红线、明确奖励标准,形成奖惩机制。同时,创新“积分超市”运营模式,由村集体给予2%补贴支持,2024年农家书屋借阅量提升20%,村民活动参与率增长55%,累计兑换积分超5000分,实现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双促进。组建以老党员、非遗传承人、本土能人为核心的乡贤智囊团,依托“道德讲堂”“文化长廊”“板凳会”等阵地,用通俗语言讲解政策法规、农村实用技术。鼓励非遗传承人白梅带领团队参与村规民约修订,纳入妇女权益保障等内容;借助本土文化工作者田勇前的人脉优势,引荐4个“非遗研学”项目落地。截至目前,乡贤们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3条,形成“乡贤领路、群众跟上、共建共享”的良性循环,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。

  老味道焕新香,让特产变“品牌”

  以“传统味+新表达”为路径,深挖农特产品文化内涵,通过工艺升级、品牌整合、场景延伸,推动分散的“土疙瘩”聚成特色“金招牌”,实现“老味道”向“新品牌”的价值跃升,成为凝聚乡情、助力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。聚焦老磨坊、老油坊等传统技艺,在坚守古法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标准。依托村集体440亩富硒麦田,“老石空”自磨面粉沿用90年代老磨低温研磨工艺,建立“田块溯源”制度,让“无添加”品质可感可查;熟榨胡麻油传承百年“油脖子”技艺,从筛选到压榨全程手工把控,既守住老味道,又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出油率15%。2024年,老磨坊磨面总计2.4万斤,胡麻油年产量达1000余斤,传统工艺的“老底子”成为品牌亮眼的“身份证”。将分散的烤馍、蜂蜜、西红柿酱等农特产品纳入“老石空”统一品牌,通过“线上+线下+场景”多维推广。设计融合石空寺堡元素的统一包装,借力研学基地等阵地打造“磨面体验+烤馍品尝+蜂蜜品鉴”沉浸式体验区,2024年接待游客研学体验超400余人次,带动当场销售额达0.6万元。以“味道+文化+旅游”为纽带延伸农特产品产业链,让“吃的品牌”变“玩的IP”。将红枣与非遗工坊结合,开发“红枣变身”套餐,让游客参与酒枣子、紫晶枣制作,使普通红枣成为专属定制的“文化礼品”;依托传统节庆,在元宵节上线“烤馍+蜂蜜”限定套餐,借节日流量带动品牌溢价。2024年,通过文旅融合模式,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.5万元,“老味道”成为乡村振兴“新引擎”。(中宁县宣传部供稿)

【编辑】:胡琴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